榆林学院定下一个小目标 青云科技为其倾力打造智慧校园云平台

2020-08-04 15:42:20

盛夏六月,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考试月,新冠疫情处于防控关键期,榆林学院的校园里少了往日的嬉闹。学生在宿舍楼和图书馆门口刷脸进入,在食堂和小卖部刷手机支付,甚至上课考勤也是手机打卡,不仅方便了校园生活,也能够在疫情期间更好地追踪每一位师生的行为轨迹,对防控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榆林学院坐落在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、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——陕西省榆林市,是一所以工科为主,工、管、文、理、农、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。设置有15个二级学院,55个本科专业,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,全日制在校学生13000余人。为进一步促进政、产、学、研、用深度融合,榆林学院还与多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联合共建了15个研究院;与7个县区人民政府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。不难看出,榆林学院在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方面下足了工夫,在智慧校园的建设层面,他们也走在了大多数一类高校的前面。

先定一个小目标,建一个智慧校园平台

彼时的榆林学院,虽然信息化起步较早,但是距离智慧校园的建成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。网络覆盖仅限于教学区,学生在宿舍无法访问教学应用软件和相关电子教学资料。即使在网络覆盖区域,也没有高性能的汇聚层交换机,信息传输瓶颈显现。学校虽然投资建设了教务系统、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等教学教务管理软件,由于不同系统均为独立部署,且服务商各自为政,造成数据格式不统一、数据接口不互通,数据共享成了难题。正因如此,教务系统和毕业管理系统的使用率很低,加上教学互动和教学质量分析应用的缺失,榆林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可谓受到不小的制约。

随着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-2020年)》、教育部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(2010-2020年)》和《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(2015—2017年)》目标任务的提出,榆林学院结合自身信息化现状,为网络中心制定了“十三五”期间初步建成智慧校园的“小目标”。网络中心则决心从虚拟化时期蜕变,建设自己的云计算平台。

拆解这个小目标,打造一朵校园云

榆林学院网络信息中心成立了专门小组驱动项目的落地。在拆解智慧校园小目标的过程中,他们制定了“四步走”的建设计划:一是建设完善的网络基础平台,建成先进的校园网络,校园网内实现万兆互联,校园网出口带宽提升至5G。二是建设高效节能的云计算平台,建成全校集中的云计算服务中心,构建学校公共网络存储系统。三是建设高效统一的数据中心,通过制定数据的统一标准与规范,建成统一的公共数据中心,实现全校内的统一认证。四是建设强有力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和专业高效的信息化服务体系,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。在此基础上,建成高效的智慧校园,形成教学、科研和管理的智慧校园服务体系。云计算成为其中最核心的环节。

在不断考察和调研云服务商的过程中,榆林学院对于自身的认知和需求也在调整和修正。最终,青云QingCloud与榆林学院一起制定了建设集中式云计算服务中心的计划,通过智慧云平台对校园需求进行智能处理,对业务支持提供资源配置、数据集成等能力,通过对业务的支持和相关数据的收集、分析,实现教育智能决策、可视化监控、安全预警与远程督导,提升整个校园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水平。

智慧校园重服务,更重教学

在打造智慧校园云计算平台的过程中,榆林学院也在青云QingCloud的建议下,开始制定教学数据的统一标准与规范。榆林学院按照教育部、省教育厅的数据标准,建设了全校统一的教学数据规范。随着云计算平台的建成,榆林学院统一的数据中心也已落成。课程编码、教师编码、院系代码、学生编码等数据的统一,为之前无法共享数据的教学应用的互通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
此后,在云平台之上,榆林学院开始了各种校园应用的建设,开头提到的校园电子一卡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。统一身份认证和智慧云平台的结合,让校园里的师生和教职工都感受到了智慧校园的服务便利性。但榆林学院认为,服务虽然是智慧校园中重要的一环,但是利用新兴技术提升教学质量更为关键。

为此,榆林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在建设应用系统时,提出面向师生设置无边界环境、支持其个性发展,以能感知学生特征的智慧系统,适配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具体目标。为此,榆林学院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课程的建设上,不仅以在校老师为基础录制,还上线了大量分层视频课程,不断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,增加学校学习资源的种类,增强体系建设。

今年年底,榆林学院的智慧校园即将初步建成,这个以青云QingCloud云平台为核心的智慧项目,涵盖了智慧云平台、智慧应用平台、智慧数据中心。榆林学院在与青云QingCloud不断成长、共同进步的过程中,向我们展现出他们的“小目标”: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,智能识别师生个体课程和学习、工作情景,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地衔接起来,为师生建立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,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,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。

关闭
精彩放送